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科学通报》出版本草考古专题
csb.scichina.com
▲ 专题封面
《科学通报》第13期,出版“本草考古—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专题,内容包括本草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本草考古的定义与定位、本草考古的研究方向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更是现代社会、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盛世考古、考古盛世”,传承中医药首先是要了解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来踪去迹。“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中医药起源与应用的传说,中医药迫切需要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重要科学与哲学问题。明晰了“从哪里来”可以指导我们“到哪里去”。近代出土的丰富多彩的药物及药物相关遗存表明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草学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尤其是利用间接与直接史料开展研究,为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和厘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提供证据。
黄璐琦院士提出了将科技考古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即“本草考古”。本草考古是以考古出土的药物或药物相关遗存为研究对像,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探求人类利用药物的信息,探索古代先民与药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和重建人类利用药物的历史。所依据的主要是本草学和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本草学的一个极富前瞻性和前景性的分支。
在此背景下,《科学通报》组织出版了“本草考古——纪念李时珍诞辰500 周年”专题,包括5 篇文章,内容包括本草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本草考古的定义与定位、本草考古的研究方向等,并以史前灵芝、明代蕲簟、“太岁”为例,将本草与考古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相结合,对中药的起源、失传道地药材的复原、药物的“去伪存真”进行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 周年贺信中就指示要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本草考古的提出与发展必将对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与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本专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在本草考古这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通报》主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
“本草考古”专题篇目
黄璐琦. 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64-1171, doi: 10.1360/N972018-00186
我国的本草学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传统药学体系之一。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存世达400多种。深入开展中医药本草学研究是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的关键一步。
历代本草学家都非常重视文献考证,尤其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引入,使本草文献考证日益成熟。但是仅仅依据文献考证所得结论存在争议,期待古代实物的印证。
本草文献考证即依托本草文献,运用现代知识对药物学某一内容进行的考证。为深入研究古代药物发展的源流,重建本草学历史,为本草文献考证提供相关实物或内容。本草考古作为本草学与考古学的新交叉领域应运而生。
史学二重证据法提出已近百年,为本草文献考证与本草考古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崇“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本草学研究也需与时俱进,积极吸纳考古学成果,甚至主动积极参与考古,推动本草考古的发展。同时,考古学的天然局限性也要求必须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本草文献考证与本草考古,分别是对本草学的间接史料与直接史料开展研究,两者交叉互补,可谓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彭华胜, 袁媛, 黄璐琦. 本草考古: 本草学与考古学的交叉新领域.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72-1179, doi: 10.1360/N972018-00187
随着20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大量的药物或药物相关遗迹(遗存)相继出土,为开展本草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为本草考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文从本草考古的形成基础、定义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以及与其他考古学科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本草考古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进行了阐述。本草考古,即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及中医药发展历史,为本草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草考古为考古学与本草学的交叉新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借助其他考古学科研究成果,积极推动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袁媛, 王亚君, 孙国平, 王烨然, 曹丽娟, 沈岳明, 袁冰, 韩东, 黄璐琦. 中药灵芝使用的起源考古学.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80-1190, doi: 10.1360/N972018-00188
中医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早期的中医古籍中虽有“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等记载,但至今仍缺乏丰富的实物证据,无法真正揭示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要想寻找丰富的实物证据,深刻揭示中医药历史并不容易。
本草考古便是运用科技手段对考古出土的医学相关各种遗存进行研究,目标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历史,包括药物的利用,进而阐述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过程。
通过实地考察,从浙江3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5份疑似史前灵芝样本(G1~G5),且均出土于文化层灰坑。经14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G1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G2样本距今约5379±59年,千金塔地遗址出土的G5样本距今约4508±50年,分别属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经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根据担孢子表观形态鉴定G1~G5样本为担子菌纲灵芝属真菌。
河姆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前灵芝与双鸟木雕头饰、玉器等巫用文物一起出土,推测当时巫已经在使用灵芝。史前灵芝样本的发现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汉朝推进到距今6800年,伴随着早期农业的形成,人们对具有灵芝外观的真菌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利用。
查良平, 彭华胜, 于大庆, 黄璐琦. 明代蕲簟的来源及工艺的考古研究.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89-1198, doi: 10.1360/N972018-00189
蕲簟,是李时珍家乡蕲春的“蕲州四宝”之一,曾为贡品,被唐宋诗词竞相吟诵。目前,蕲簟已经消失,其制作工艺也已失传。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湖北蕲春县蕲州镇王要村刘家咀明代墓葬中出土的蕲簟、湖北蕲春竹类样品制成的竹炭进行超微结构比较分析,发现蕲簟和水竹的部分纹孔均呈1~2列纵向排列,推测明墓出土的蕲簟原植物(蕲竹)即为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及其近缘种,进一步对古代诗句中蕲簟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出土蕲簟与诗句中描述特征基本一致,并结合出土蕲簟断面超微结构分析,对蕲簟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为复原蕲春历史名物“蕲簟”文化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考古学实践证明了二重证据法应用的必然性。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的研究将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本草学的传承与发展。蕲簟的复原,不仅要得益于古代文献保留的对蕲簟丰富多彩的描述,更要得益于对出土文物的科技考古,从而验证古代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本草考古的研究无疑将大大促进本草文献考证的发展,为厘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提供证据。
赵雅秋, 段金廒, 黄璐琦. “太岁”古今之考辨.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99-1204, doi: 10.1360/N972018-00190
从古至今,有关中药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有关中药的记载也是鱼龙混杂,如何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药物进行去伪存真,成为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的重要一环。 例如,“太岁”常被人们赋予神秘的色彩和丰富的药用价值。但有关“太岁的基原物种究竟是什么?”“太岁是否为生命体?”“出土的太岁疑似物是否为古籍中记载的太岁”尚无定论。
通过本草考古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质谱等技术对古今“太岁”进行探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已收集的“太岁”疑似物的出土地址大都不详,形状差异较大。将这些疑似物与古籍中的描述进行比对,难以发现其共同特征;疑似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聚乙烯醇,且并未发现有细胞存在;可以大致判断它们与古代“太岁”不为同一物。未来需要收集更多的样品,找到真正的太岁可能还需要很多工作。
本草考古可以帮助我们辨明真伪,正本清源,澄清中药品种混乱,明晰中药疗效,为药材的生产、加工和炮制提供历史依据,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铺路架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科学通报 | 了解科学前沿
科学通报
微信号 : kexuetongbao
转载与合作:
coryright-csb@scichina.org
点
点
“阅读原文”获取专题全文下角“